
以提升就业能力为目标实施好“双千”计划
<正>高校毕业生就业,是家事也是国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十分关心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坚持把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作为重中之重;要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科学研判人力资源发展趋势,统筹抓好教育、培训和就业,动态调整高等教育专业和资源结构布局。教育部印发通知,实施高校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双千”计划(以下简称“双千”计划),推动全国范围内开设1000个“微专业”(或专业课程群)和1000个职业能力培训课程,帮助毕业生提升职业技能、拓宽择业范围,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就业能力提升“双千”计划专题笔谈(二)
姜斌;周鹏;赵庆松;2025年教育部实施就业能力提升“双千”计划,聚焦人才市场急需,以“微专业”建设和“职业能力培训课程”建设为抓手,立足推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供需适配,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当前阶段,高校积极推进“双千”计划实施,取得了一批成果。为总结“双千”计划在高校人才培养和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中的经验和作用,探究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实践规律,本刊组织系列专题笔谈,特邀请高校领导专家撰文,聚焦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深化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建设。
“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原创性概念与标识性概念建构——“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分析
李昌奎;本文围绕“高质量充分就业”这一中国提出的原创性范畴,论证其作为原创性概念与标识性概念的建构逻辑与制度表达路径。文章构建“术语—制度—组织—知识—文明”五阶跃迁模型,并引入“价值核—结构核—叙事核”三重机制,揭示该范畴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中的生成机制与全球话语嵌入路径。在思想内涵上,该范畴重构了从数量优先到权利保障的就业治理逻辑;在时代内涵上,回应数字经济、平台劳动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挑战;在文明内涵上,则作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就业领域的制度表达,展现出中国制度话语的全球适配潜力。该范畴正在从政策术语跃升为制度中轴、从战略表述走向全球对话范式,标志着中国知识范畴构建能力与制度文明输出能力的同步跃迁。
政策工具视角下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政策发展研究——基于2003—2024年50份政策文本的量化分析
卢智增;靳天瑞;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基层就业是重点人群高质量就业的突破口。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是我国21世纪实施的首项基层就业项目,研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政策对进一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政策工具理论框架,应用NVivo12.0 pro软件,对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西部计划全国项目办公室等部门发布的50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政策文本进行内容分析。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政策中存在供给型政策工具、环境型政策工具、需求型政策工具应用失衡,政策工具可操作性差,政策工具创新不足等问题,建议平衡政策工具使用结构,提高政策工具的可操作性,加强政策的连续性,促进政策创新。
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大学生职业发展力模型构建研究
于坤;陈雨欣;吴珏林;开展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对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和影响力都至关重要。然而,近年来国际中文教育专业毕业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面临着对口率不高、理论知识与实践需求脱节等现实困难。本研究对33名国际中文教育专业毕业生进行深度访谈,基于扎根理论使用Nvivo软件对访谈文本进行编码分析,提炼出包括基础素养与个人特质、专业技能与教学能力及核心价值观与职业动机三个核心维度的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大学生职业发展力模型。本研究还分析了学校课程、实践机会、家庭因素以及政策与社会等环境因素的影响。上述发现可以帮助高校和相关部门更好地优化人才培养和输送体系,实现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大学生的高质量充分就业,推动中文与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主动应变,加大青年群体就业政策支持——劳动经济学会就业促进专业委员会2025年二季度就业形势分析会会议综述
秦芳;徐利军;欧阳俊;我国经济运行平稳向好,全国城镇就业市场总体稳定,但青年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通过提高理工类人才利用率、提升职业技能、激发创业活力可以缓解高校毕业生供需不匹配的矛盾。同时需要做好就业质量与数量的平衡,建议加大青年群体就业政策支持,可通过社保补贴、改善营商环境、发挥劳务派遣等中介机构作用,提升就业质量,提振婚育与消费意愿,推动经济与就业协同发展。
企业雇主视阈下产业界对工学博士能力素质的需求分析
徐贞;实现科技自主创新,推动科技事业拾级而上,关键靠人才。工学博士作为科技人才的重要生力军,其在产业界科技自主创新过程中的应然作用与实然表现亟待关注。本研究基于24位企业雇主的质性访谈,经过对访谈资料的编码与分析,首先从工作要求、作用期待和角色定位三个方面明晰产业界招聘工学博士的动因;其次从核心需求、辅助需求和延伸需求三个方面厘清产业界对工学博士能力素质的需求,研究发现雇主视阈下产业界需要“H型”双线制人才;最后从胜任产业界的工作来看,研究发现工学博士除专业能力之外的其他可迁移能力,尤其是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存在准备不足或略有欠缺的现象。
构建中国特色就业质量监测评价体系的路径探析——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跟踪调查动员部署暨专项社会实践启动培训会综述
王懿;刘振海;完善就业监测评价体系,是推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础。为全面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全面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跟踪调查工作的通知》(教就业厅函[2024]23号)要求和《教育部2025年工作要点》安排,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跟踪调查动员部署暨专项社会实践启动培训会于2025年3月在苏州召开。会议围绕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跟踪调查及专项社会实践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内涵特征、实施路径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动员部署。会议凝聚了各方共识,对构建全国性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跟踪调查体系、全面开展跟踪调查、构建中国特色就业质量监测评价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以提升就业能力为目标实施好“双千”计划
<正>高校毕业生就业,是家事也是国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十分关心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坚持把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作为重中之重;要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科学研判人力资源发展趋势,统筹抓好教育、培训和就业,动态调整高等教育专业和资源结构布局。
政策工具视角下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政策发展研究——基于2003—2024年50份政策文本的量化分析
卢智增;靳天瑞;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基层就业是重点人群高质量就业的突破口。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是我国21世纪实施的首项基层就业项目,研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政策对进一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政策工具理论框架,应用NVivo12.0 pro软件,对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西部计划全国项目办公室等部门发布的50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政策文本进行内容分析。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政策中存在供给型政策工具、环境型政策工具、需求型政策工具应用失衡,政策工具可操作性差,政策工具创新不足等问题,建议平衡政策工具使用结构,提高政策工具的可操作性,加强政策的连续性,促进政策创新。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
<正>国办发[2015]36号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党的十八大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作出重要部署,国务院对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出明确要
我国创业教育发展状况
李家华;<正>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到来,国家之间的竞争、尤其是高技术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各国政府都把构筑坚实的高技术人才阵地作为首要目标,高等教育发展是实现这种目标的重要途径。我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
缓解大学生就业困境的政府职责
赖德胜;<正>一、问题的提出在1996-2006年这十年间,我国大学毕业生数量增加了近四倍,而就业率则降低了23.7个百分点(见表1),结果,未能实现就业的大学毕业生数量迅速增加(见图1),2006年甚至已突破百万大关。而且,2008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仍很严峻,毕业生人数达到创纪录的559万人,比2007年增加64万人。那么,为什么在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偏低,而
大学生就业的研究现状及大学生就业困境
周文霞;李硕钰;冯悦;本文回顾发表于2019年至2022年以大学生就业为主题的中文文献。通过文献分析解读大学生就业的研究现状、研究中发现的大学生就业难点和困境。结果发现,学者们重点关注的研究主题有:就业指导及就业服务体系搭建、就业质量、就业现状、择业观、创新创业、返乡就业、就业影响因素、就业相关心理状态、就业困境、就业匹配和非正规就业。大学生就业困境包括:就业市场环境与产业结构变化;政府、企业和高校在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中支持不足;大学生自身就业准备不充分导致综合就业竞争力较低。
基于考研动机调查的大学生就业观探析
黄宇施;顾倩;宋晓丹;逐年增长的研究生报名人数(以下简称考研),使"考研热"成为一个社会现象,其形成原因在个人选择层面和社会影响层面都有所体现。问卷调研的结果表明,大学生主要的考研动机与实现自我价值、盲目从众、经济环境、就业环境、学历歧视、政策福利等有关。当代大学生的考研动机既有理性积极的原因存在,也有盲目消极或者是充满功利心的原因存在。因此,引导大学生树立理性的考研观和就业观,需要大学生个人、学校以及社会作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