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强政策体系建设,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写在习近平总书记“5·27”重要讲话发表一周年之际
黄燕芬;杨宜勇;2024年5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就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就业工作发表了重要讲话,聚焦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特别强调就业的战略性基础性作用,推动中国就业领域重大变革。随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意见,将高质量充分就业置于重要位置,并出台多项细化政策,确保政策精准落地。政府聚焦先进制造业、新兴产业及服务业就业拓展,创造高技能、高附加值岗位,并深度挖掘服务业就业潜力。同时,为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及时提供全方位就业服务保障。此外,政府还优化就业创业环境,促进创业,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并利用技术手段提升服务精准性。经过一年努力,高质量充分就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就业机会更充分,就业环境更公平,就业结构不断优化。未来,中国将继续深化就业优先战略,完善政策,加强帮扶,并借助数字化手段提升就业服务水平。
智能时代高校学生能力评价及其实践
杨宗凯;本文面向智能时代高等教育,围绕新阶段、新标准、新路径,探索构建“基础能力—高阶思维—未来素养”的高校学生能力认知框架。该模型突破传统知识本位评价范式,通过动态能力画像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数字化表征与增值性评价。实践表明,武汉理工大学依托智能技术融合多源数据,构建“诊断—干预—验证”闭环管理系统,推动专业结构动态优化与培养方案精准迭代,实现教育治理从经验决策向数据驱动的范式转型,为智能时代人才评价提供“金标准”。
多元主体下的青年就业场景、就业模式与就业质量:大学生就业生态匹配理论
潘静洲;孙彬彬;大学生就业工作是涉及教育、经济、社会等多个层面的系统工程。本文从系统匹配角度,构建中国大学生就业生态匹配理论,将大学生就业工作解构为由高校、用人单位、政府、劳动力市场、就业服务机构等多元主体构成的就业生态系统,并依据其潜在嵌套结构划分为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部系统、宏观系统四个子系统。结合管理学、经济学的匹配理论思想,立足数智时代大学生等青年群体就业场景与就业模式新特点,提出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作用的四种机制: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供需匹配、就业服务与市场供需双方的精准匹配、经济社会发展与就业促进的协调联动、就业保障与就业工作全局的多维适配。
“两个结合”视域下中国大学生就业理论体系的价值意蕴
柳晨;李怡;在“两个结合”重要论述指引下,构建中国大学生就业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维度看,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大学生就业的本质指向,全面发展观描绘了大学生就业的理论愿景,社会关系论阐明了大学生就业的互动逻辑,实践唯物观确立了大学生就业的规律要求。在新时代发展格局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引领就业育人方向、以“共同富裕”理论引领就业公平价值取向推动了机会公平、权利公平和条件公平的实现,以高质量发展作为大学生就业的价值追求推动了从“就业”到“高质量就业”的转变。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下,“修齐治平”的理想追求引领个人职业发展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培育新时代职业人才的品格,“德才兼备”的人才观念构建德行与才能并重的育人体系,“知行合一”的实践智慧推动理论认知与实践体验的深度融合。这种多维度的价值意蕴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要求,为构建中国大学生就业理论体系提供了理论指引和实践路径。
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内涵要义、现状分析和实践路向
刘泽峰;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高质量充分就业是就业“扩容”与“提质”互动融通生成的重要概念,高质量充分就业之“容”包括就业岗位包容量和就业选择包容度两个核心范畴,“质”包括劳动者个体生活品质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质量两个核心维度。当前,面对我国就业总体压力较大、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就业体制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策部署,继续坚持就业优先战略,从“扩容”和“提质”共同着手,坚持在高质量发展中解决就业问题,着力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积极应对新技术带来的就业挑战,持续深化就业体制机制改革,以高质量充分就业不断提升人民生活品质。
跳出教育评价教育:基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跟踪调查的视角
翁铁慧;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是历史和时代赋予当代教育人的政治责任。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决策部署,切实把握好教育评价改革的正确方向,着力推动高等教育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更好回应社会需求。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跟踪调查作为跳出教育评价教育的积极探索,将为优化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提供重要支持。2020年以来,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跟踪调查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教育部高校毕业生就业研究院(基地)将坚持目标导向的数据驱动,全面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跟踪调查工作,推动高等教育在坚守育人本质的同时,动态响应时代变革,助力教育强国建设。
大学生创业价值观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某理工类高校大学生创业价值观实证调查
邓星;大学生创业价值观是指导大学生创业行为的核心观念和价值取向,它直接影响大学生创业行动的动机、态度和最终的创业成效。本研究通过问卷的方式调查了某理工类高校1300位大学生的创业价值观现状,基于大学生性别、年级、学科性质、家庭背景、创业实践活动的不同,考察大学生创业价值的现状和差异。结果发现,当前女大学生创新发展观念不足;年级越高创业价值观越淡薄;对创业价值观的实践培育不够。因此,培育大学生创业价值观需要健全国家政策的价值引领机制,完善高校创业理论与实践培育体系,发挥主流价值观的积极引导作用。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变化研究
毕菲菲;刘霄;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向数字化、智能化和绿色化转型,对人才的结构和素质能力提出新要求,使大学生就业市场发生重大变化。大学生就业面临着人才供给错位、素质能力不足、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匹配、就业服务体制僵化等挑战。为了进一步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就业,应完善人力资源政策,强化高校学科建设,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生态。在此基础上,推动就业结构创新性转型,创新招聘策略,完善就业保障,并重视基层治理人才队伍建设。
“管道泄漏”抑或“借道上升”: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的考研决策与就业选择
王杰;朱梦馨;专业统计F大学5年来社会工作硕士生的生源与就业去向,并对20位学生进行深度访谈发现,社会工作硕士生跨考生占比较高,毕业后从事本行业的比例较低,之所以选择报考社会工作硕士,是因为社会工作专业考研门槛较低且性价比高,或是被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所吸引。相较于“管道泄漏”“借道上升”的解释更符合现实情况,并带来新的启发。对于“借道上升”的学生,重点不是如何防止学生从人才输送的“管道”中“泄漏”,而是在学生“借道”期间,做好培养、择业、就业环节的工作,让学生从“借道”转为“入道”。即使学生不从事本行业,也应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助力学生实现“上升”的期盼。
湖南省高校毕业生服务“三高四新”战略满意度分析及启示——以智能制造业为例
王伟;“三高四新”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两个大局和建立新发展格局高度对湖南作出的科学指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湖南的行动指南。人才兴则民族兴,人才强则国家强。本文以智能制造业为例,面向湖南省高校毕业生和智能制造类用人单位开展问卷调查,总结分析湖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走向特征、智能制造企业人才需求特征以及高校人才供给特征,研究湖南省高校毕业生服务“三高四新”战略的满意度,探讨政府、高校、社会多主体联动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能力的实施路径,为湖南省高等教育更好地服务“三高四新”战略提供参考思路及解决办法。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
<正>国办发[2015]36号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党的十八大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作出重要部署,国务院对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出明确要
我国创业教育发展状况
李家华;<正>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到来,国家之间的竞争、尤其是高技术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各国政府都把构筑坚实的高技术人才阵地作为首要目标,高等教育发展是实现这种目标的重要途径。我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
缓解大学生就业困境的政府职责
赖德胜;<正>一、问题的提出在1996-2006年这十年间,我国大学毕业生数量增加了近四倍,而就业率则降低了23.7个百分点(见表1),结果,未能实现就业的大学毕业生数量迅速增加(见图1),2006年甚至已突破百万大关。而且,2008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仍很严峻,毕业生人数达到创纪录的559万人,比2007年增加64万人。那么,为什么在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偏低,而
大学生就业的研究现状及大学生就业困境
周文霞;李硕钰;冯悦;本文回顾发表于2019年至2022年以大学生就业为主题的中文文献。通过文献分析解读大学生就业的研究现状、研究中发现的大学生就业难点和困境。结果发现,学者们重点关注的研究主题有:就业指导及就业服务体系搭建、就业质量、就业现状、择业观、创新创业、返乡就业、就业影响因素、就业相关心理状态、就业困境、就业匹配和非正规就业。大学生就业困境包括:就业市场环境与产业结构变化;政府、企业和高校在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中支持不足;大学生自身就业准备不充分导致综合就业竞争力较低。
基于考研动机调查的大学生就业观探析
黄宇施;顾倩;宋晓丹;逐年增长的研究生报名人数(以下简称考研),使"考研热"成为一个社会现象,其形成原因在个人选择层面和社会影响层面都有所体现。问卷调研的结果表明,大学生主要的考研动机与实现自我价值、盲目从众、经济环境、就业环境、学历歧视、政策福利等有关。当代大学生的考研动机既有理性积极的原因存在,也有盲目消极或者是充满功利心的原因存在。因此,引导大学生树立理性的考研观和就业观,需要大学生个人、学校以及社会作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