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就业工作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科学内涵与时代价值
姚崇;刘凌暄;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是中国共产党践行执政为民理念的关键抓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面临经济结构深度调整、劳动力供需格局变化与高质量发展要求同步提升的复杂局面,习近平总书记从战略高度出发,植根于马克思主义劳动就业理论,继承中国共产党就业政策的历史经验,紧密结合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趋势,系统作出了一系列关于就业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为什么重视就业”“如何实现就业优先”“怎样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等关键问题,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完善就业优先政策,彰显了新时代就业治理由保障型向发展型转变的战略导向。这一系列理论创新与制度安排,旨在以新就业格局支撑高质量发展格局,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就业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大学生就业理论体系建构探析——来自60余位就业研究专家的调研报告
董鲁皖龙;芮光伟 ;宋思宇;王红;2024年5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就业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要加快建构中国就业理论体系,有效提升我国在就业领域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本文以大学生就业理论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文献研究、数据分析等方法,对大学生就业理论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探讨中国特色大学生就业理论体系的价值意蕴、内涵要求和建设路径,推进中国特色大学生就业理论体系建设。
我国大学生就业研究综述
姜星海;刘一名;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议题。本文依托中国知网检索近20年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文献,利用CiteSpace工具进行知识图谱分析,在此基础上从大学生就业质量、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和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对策建议三方面进行梳理,指出已有研究不足之处,为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产教融合专题笔谈(一)
杨仁树;汪庆华;郭建春;产教融合是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的关键机制,是培养满足社会需求、适应产业转型升级人才的有效途径,更是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和服务国家创新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为探究产教融合视域下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理论路径和实践规律,本刊特组织专题笔谈,邀请高校领导专家撰文,探讨产教融合理论前沿和实践路径,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紫领:大学生就业与择业新趋势
李育辉;吴晓宇;在人工智能驱动的新质生产力发展背景下,全球产业变革正重塑就业市场格局,智能制造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发迫切。“紫领”作为介于传统蓝领与白领之间的新兴职业群体,以其融合操作技能与创新管理能力的特质,成为弥合劳动力市场技能断层、应对人工智能替代风险的核心力量。本文基于紫领人才研究报告,分析智能制造业转型对就业结构的影响,界定紫领人才的核心特征,探讨其在智能制造场景中的适配性,以凸显其时代价值。研究表明,2035年我国制造业紫领需求将超3100万人,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持续上升,高校需通过课程重构、实践强化与职业引导,培养具备“手脑协同”能力的紫领人才。这一转型不仅为大学生提供了可替代性的就业路径,更是中国在全球人工智能竞争中抢占人力资本优势的关键抓手。
英国基于机遇与增长的终身学习就业技能发展战略研究
刘晓凤;为应对工业4.0时代人岗相适要求、国际大环境的发展需要、人口中位数年龄上升以及普职鸿沟的负面影响,英国政府在加强社会成员就业技能培训与终身学习上展开了一系列改革,并于2021年正式推行就业技能——基于机遇与增长的终身学习政策。经由潜力探析、技能定向、基本技能培训、专业技能培训4个核心阶段及“国家就业技能服务支持”“就业技能培训监管框架”两大支持工具共同造就就业技能终身学习核心内容,并以政府驱动、法律支持、经济扶助、教师教育襄助、T等级职业教育佐治的方式构筑就业技能终身学习支撑体系。展示了英国政府在打造自驱循环的就业技能教育生态环境的同时,就业技能教育从“阶段性介入”转向“终身性干预”,显现出就业技能教育的多元化和互补性的强交互属性,映现出立足社会以人为本的国家就业技能终身学习战略导向。
就业能力提升“双千”计划专题笔谈(三)
黄友锐;陈克正;莫湘益;2025年教育部实施就业能力提升“双千”计划,聚焦人才市场急需,以“微专业”建设和“职业能力培训课程”建设为抓手,立足推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供需适配,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当前阶段,高校积极推进“双千”计划实施,取得了一批成果。为总结“双千”计划在高校人才培养和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中的经验和作用,探究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实践规律,本刊组织系列专题笔谈,特邀请高校领导专家撰文,聚焦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深化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建设。
教育供给侧改革视域下“双千”计划的实施逻辑与路径优化
唐小平;董鲁皖龙;王红;人力资源供需不匹配,是当前我国就业领域面临的主要矛盾。其中,教育供给的长周期性与市场需求即时性之间不够适配是重要因素。在此背景下,亟须构建灵活动态的人才供需适配机制,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耦合。基于教育供给侧改革理论框架,本研究从政策逻辑与制度设计双重维度,系统阐释“双千”计划的时代背景、理论内涵与实践价值,揭示其作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在机理,即通过将需求驱动逻辑内化为教育资源配置的核心准则,依托跨学科课程模块重组、政校企协同治理、“微专业”认证体系构建等路径,推动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的动态适配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机制。本研究以5所高校2021—2025年“微专业”建设实践为例,综合考察其实施成效与结构特征,进而提出完善政策工具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模式与优化培养路径的具体策略,以期为“双千”计划的科学实施与持续优化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参照。
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张利荣;李露露;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的人数逐年攀升,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复杂。从全球范围看,适时调整就业政策已成为一种普遍趋势。从需求、供给与供需匹配三个层面,对美国、日本和德国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进行分析,有助于我国调整需求促进政策,加深市场机制运作,扩大就业机会与创业渠道;创新供给促进政策,加快教育体制改革,构建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完善匹配促进政策,加强市场秩序监管,完善信息公开与传递机制。借鉴发达国家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能为我国就业政策的制定提供有益的参考,有助于建立一个更加公平稳定的就业环境。
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视域下的高校就业育人模式探析——基于生涯发展的系统理论框架
李晨希;申宇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价值意涵与就业育人工作紧密关联,就业育人成效是检验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之一。高校就业育人工作面临育人水平滞后于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现实困境,育人目标模糊不清、育人主体协同不够、育人举措实效欠缺。高校应主动结合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要求,基于生涯发展的系统理论框架,围绕环境—社会系统、人际社会系统、个体系统,积极探索有本土化特色的新型就业育人模式,凝聚双核内驱的就业育人向心力,构筑“三群”协力的就业育人共同体,擘画四维一体的就业育人全景图。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
<正>国办发[2015]36号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党的十八大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作出重要部署,国务院对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出明确要
我国创业教育发展状况
李家华;<正>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到来,国家之间的竞争、尤其是高技术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各国政府都把构筑坚实的高技术人才阵地作为首要目标,高等教育发展是实现这种目标的重要途径。我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
缓解大学生就业困境的政府职责
赖德胜;<正>一、问题的提出在1996-2006年这十年间,我国大学毕业生数量增加了近四倍,而就业率则降低了23.7个百分点(见表1),结果,未能实现就业的大学毕业生数量迅速增加(见图1),2006年甚至已突破百万大关。而且,2008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仍很严峻,毕业生人数达到创纪录的559万人,比2007年增加64万人。那么,为什么在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偏低,而
大学生就业的研究现状及大学生就业困境
周文霞;李硕钰;冯悦;本文回顾发表于2019年至2022年以大学生就业为主题的中文文献。通过文献分析解读大学生就业的研究现状、研究中发现的大学生就业难点和困境。结果发现,学者们重点关注的研究主题有:就业指导及就业服务体系搭建、就业质量、就业现状、择业观、创新创业、返乡就业、就业影响因素、就业相关心理状态、就业困境、就业匹配和非正规就业。大学生就业困境包括:就业市场环境与产业结构变化;政府、企业和高校在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中支持不足;大学生自身就业准备不充分导致综合就业竞争力较低。
基于考研动机调查的大学生就业观探析
黄宇施;顾倩;宋晓丹;逐年增长的研究生报名人数(以下简称考研),使"考研热"成为一个社会现象,其形成原因在个人选择层面和社会影响层面都有所体现。问卷调研的结果表明,大学生主要的考研动机与实现自我价值、盲目从众、经济环境、就业环境、学历歧视、政策福利等有关。当代大学生的考研动机既有理性积极的原因存在,也有盲目消极或者是充满功利心的原因存在。因此,引导大学生树立理性的考研观和就业观,需要大学生个人、学校以及社会作出努力。